发表时间: 2020-05-26 11:23:40
作者: 康妮老师
来源: www.orgbs.com
浏览:
据统计,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.5年,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~8年,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、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为什么中国企业过了生存期后很难做大做强?
中国企业的发展经常陷入“内外交困”,在做大做强的路上充满了荆棘坎坷。但真正导致其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原因还在于自身。一方面中国企业战略性不强,不注重长远投资和利益回报;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领导人格局受限、经常急功近利、发展壮大的同时忽略了内部控制,使得企业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。
总而言之,我们可以把阻碍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原因归结为“七大困局”。
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尔·罗斯和迈克尔·卡米提出:“没有战略的企业,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,只会在原地转圈,也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。”
现代企业战略理论也显示,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及发展方向是否正确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核心战略和发展规划,它是企业生死攸关的重大决策。可以说,核心战略和发展规划是企业的命脉。如果一个企业缺乏核心战略和发展规划,只是“跟着感觉走”,很快就会迷失方向,遭遇危险的侵袭。
但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战略与发展规划,重战术而轻战略;常依赖经验决策,忽视市场潜在的风险和政策变化。
因为缺乏核心战略与发展规划,所以许多中小型企业常常在“黑暗”中摸索前进,抱着“走一步算一步”的心态盲目经营。甚至很多企业家沉陷在“只要我愿意,我什么都能做到”“我当初不也什么都不懂,看我现在……”的状态中,误以为企业没有核心战略和发展规划,仍然能够发展。这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似乎可以行得通,但当企业想做大做强的时候,就成了一大“困局”。
中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基础差,底子薄,在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。常常熬过一两年,就黯然离场。换句话说,就是禁不起折腾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:
1. 规模小,难成气候。
一般来说,小规模企业的管理工作大多由企业经营者自己兼任,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,管理水平较低,尤其是缺乏战略管理能力,组织创新能力也不足,进而导致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。同时,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高,企业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,很容易因为财务风险问题而破产。
2. 资金少,难以吸聚人才。
中小型企业因为底子薄,普遍缺乏资金,自然难以吸引、留住人才。人才的流动和缺失,直接导致企业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。没钱所以没有人才,没有人才所以没业绩,没有业绩就挣不到钱。两者形成恶性循环,使得中小型企业时常面临倒闭的风险,更谈不上做大做强了。
3. 融资困难,难以度过财务危机。
中小型企业因底子薄、基础差,常常呈现出一种“爹不疼娘不爱”的状态。一方面缺少政府的扶持,因为国家的政策、资金、技术和人员常对大企业倾斜,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却不足;另一方面当中小型企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时,也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。不仅如此,中小型企业往往自身的财务制度不健全,固定资产少,导致其想从银行贷款也困难重重。一旦陷入资金困境,中小型企业存活成问题,更谈不上做强做大。
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有一个典型的特征:科技含量低,产品链短,附加值低。而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大企业之所以能做大做强,很关键的一点是它们的企业科技含量高,产业链长,附加值高。
例如享誉世界的“迪士尼乐园”,不仅经营游玩项目,还积极推出各类衍生产品,如音乐剧、服饰、食品、玩偶、主题公园、家居用品、儿童书籍等,这些衍生品为迪士尼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。更重要的是,两者间形成良性循环,使得他们的产品越做越高端,形成了强大的且无可抵挡的竞争优势。
相反,企业科技含量低,更不会科技创新,使得企业无法做到使用新知识、新技术、新工艺,无法采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,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。同时,产品链短、附加值低同样使得企业在市场发展中难以赢得更多的机会,想要做大做强也就比较困难。
现代企业发展越来越推崇“产业集群”的概念。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空间聚集现象,是产业朝向成熟阶段发展的过程。产业集群一旦形成,在吸引投资,扩大生产,同类企业间,企业与政府间的配合方面,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可以说,产业集群形成之后,处在集群中的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会大大增强。例如美国的硅谷、印度的班加罗尔、北京的中关村等,其中的不少大企业都是依托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。
但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普遍不具备“产业集群”的概念,产业集中度不高,常“各自为政”,分散经营。同时,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,相比较于日本、欧美等发达国家,政府政策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上也显现出了短板。例如在日本,日本政府会运用政府的力量人为地造成产业的地理集中,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进集群的地方网络形成,创造全新的产业集群。
在我国,一项新政策出台后,往往出现“政府热,企业冷”的现象。地方政府往往为了追求政绩,不顾市场规律和风险一哄而上。同时,政府也不注重相关的产业政策立法,致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阻碍,也成为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一大困局。
中国大部分企业家在经营一家企业时,有一个典型的思想——什么赚钱做什么。这种思想以市场为导向,以低成本、赚快钱为第一目的,做“一次性企业”,自然难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。
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。
一个犹太人开了一个加油站,因为车流和客流量大,赚了很多钱。第二个犹太人一看,在旁边开了一个小超市,生意也很不错。第三个犹太人一看,在旁边开了一个小饭馆,也赚到了不少钱。第四个犹太人一看,开了一个小咖啡店,依旧赚钱。
一个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,很赚钱。第二个人一看,也在不远处开了一个加油站,也能挣到钱。第三个、第四个中国人,还是开加油站,最后都倒闭了。
这个小故事虽然不一定真实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企业缺乏创新精神,“跟风”经营现象严重。往往一看到市场需求就一哄而上,只专注眼前利益,无视背后的市场风险和市场运行规律。
中国不少企业都跑得快,但跑得快并不意味着跑得好。
为了“跑得快”,不少中国企业不重视产品创新,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,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相反,重视产品创新的企业能够不断在市场拔得头筹,获得大批忠实用户。
这一点苹果公司很有发言权。目前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iPhone 手机及其相关衍生品。乔布斯曾说:“我们想创造比他们更好的产品。我们在乎的是创造更好的产品”。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之下,iPhone 手机不断升级换代,创新再创新,每每新款上市,立即掀起抢购热潮。
企业要想“跑得快”,就要注重你的核心竞争力——你的产品。正如乔布斯说的那样“要完美地设计某个东西,你就必须先熟悉它,真正地了解它。这需要投入很大的热情,需要反复地咀嚼回味,而不是囫囵吞枣。但事实上,大多数人都没有花这样的时间。”
不重视产品创新的企业,推出的产品往往既不能形成竞争核心力,又难以在市场占据地位,甚至刚上市就消亡了。这样的企业又如何能做大做强呢。
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。优秀的人才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,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。在现代企业发展中,人才更是一种无法估量的资本,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资本。
可不少企业往往不注重人才培养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。
1、企业舍不得花钱培训人才。
不少企业舍得花上百万的资金去购买设备,却不舍得花数十万元来培养人才。例如某位家具公司的经营者花750万元购买一台先进的日本设备,但是却舍不得花40万元培训技术人员,以至于设备被搞坏,最后还要花50万元去修。其实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,更是一种错误的想法。企业只有花钱培训好人才,让人才具备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,才能帮助企业跑得又快又好。
2. 企业不重视人才的价值。
这表现在有的企业不注重发挥人才的价值,例如将优秀的人才放在不适合他的岗位上、不给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或没能给出匹配人才能力的薪资等。
不重视人才培养,将直接导致企业造血功能不足,后续发展无力。这就像一个人,不管多么强壮,如果造血功能跟不上,身体的能量早晚都会消耗殆尽,失去生命力。所以,一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企业,必然难以做大做强。
总之,要想将企业做大做强,我们不能只对外思考,抱怨大环境不好,更重要的是向内思考,不要急躁,更不要急功近利,要注重人才培养和产品创新,更要提升企业的科技价值,拓宽企业的产品链,提升附加值。只有突破了这些困局,企业才能成功走上做大做强之路。